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材料学科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基础知识,具备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等基本能力,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及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员工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材料制备、性能分析与测试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的成分、制备方法与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材料设计、制备与工艺控制的基本方法,从而具有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材料设计、材料性能优化、新材料开发和材料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本专业员工毕业时须达到下述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常见的材料设计、加工制备及材料应用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在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材料设计、加工制备、材料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工程问题的特点,厘清长流程材料加工制备过程的交互作用规律,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材料生产设备或加工制备工艺流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展现创新态度和意识,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设计、加工制备和材料应用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有效实施,掌握并运用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的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准确分析和解释数据结果,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对工程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了解与设计、研发、材料加工制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承担的责任,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角度,评价材料工程实践产生的影响。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解决材料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能够综合材料加工制备、环境、资源和能源等多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并做出正确评价。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拓展知识和技能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注:工科专业需要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撰写。
三、学科通修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I、材料科学基础II、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实验、计算材料学、计算材料学实验、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
四、专业发展课程
固体物理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材料物理、材料综合实验、材料前沿专题讲座。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七、课程体系
 
 
  
   
    | 课程模块 | 课程性质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比例(%) |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课 | 69 | 39.2 | 
   
    | 通识教育课程 | 选修课 | 11 | 6.2 | 
   
    | 学科通修课程 | 必修课 | 26.5 | 15.1 | 
   
    | 专业发展课程 | 必修课 | 15.5 | 8.8 | 
   
    | 开放选修课程 | 限选课 | 10 | 5.7 | 
   
    | 任选课 | 7 | 4.0 | 
   
    | 实习实践训练课程 | 必修课 | 37 | 21.0 | 
   
    | 合计 | 176 | 100 | 
   
    | 实践教学学分合计(实习实践训练课程+实验) | 52 | 29.5 | 
  
 
 
  
八、毕业要求
集团对毕业员工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鉴定和审核。员工在公司规定弹性学习年限内,修完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成绩合格,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劳动”课程成绩达到要求,符合公司毕业条件,准予毕业。
九、教学日历表
 
  
   | 周次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 S | ≡ | ≡ | ≡ | ≡ | ≡ | ≡ | ≡ | ≡ | ≡ | 
 
所用标示“符号”的含义:“←——→”为理论教学;“≡”为假期;“△”为课程设计或综合(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考试;“*”为社会实践或公益劳动;“×”为教学实习(或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为测量实习;“S”为机动;“○”为入学教育或毕业鉴定;“◆”为军训;“∥”为机械制造基础实习。
注:军训环节不占用教学周次,未进行单独标识